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60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计量被称为工业的“眼睛”,通过精密测量,“盯”住生产的每个环节。标准是一把把“尺子”,为生产生活行为提供规范和引领。“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的约束引领和标尺衡量作用,有利于带动重点领域工艺流程、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及高耗能产品淘汰、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实施,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说。
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要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得摸清楚产生和排放了多少碳。知道了各个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实现减排。摸清碳排放,这就是碳排放统计核算。
“碳排放统计核算为‘双碳’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史作廷强调。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碳核算方法主要为排放因子法。用排放源的数量,乘以该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就可以估算出碳排放总量。不过,这种基于计算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是理论上的碳排放数据,与实际排放之间会出现误差。比如,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不同,燃料燃烧充分度也存在差异,使用同样的排放因子进行核算,会导致结果精准度较低。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碳数据的准确性,逐步采用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告诉记者,例如,欧盟为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装备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对温室气体进行直接测定。
不依赖计算,直接监测和测量,这就是计量。方向指出,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而且采用国际互认、一致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既可以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我们的碳排放数据被国际认可。
《方案》坚持“科技驱动,技术引领”的原则,全面布局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方向解释。
史作廷指出,科学准确计量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有利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机制,对推动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攻克关键共性测量技术难题
既然直接测量碳排放量,那么,计量技术的水平很关键。测得越准,碳排放数据才能越精准,基于这些数据的“双碳”决策和工作才能更科学有效。
“因此,《方案》提出开展碳计量方法学、碳排放量在线监测、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攻克关键共性测量难题。”方向介绍说,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够解决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公约数”。
解决共性关键计量技术问题的同时,前沿基础研究也不能放松。《方案》提出,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如,加强量子传感技术和碳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加强碳计量标准物质研制。
“这些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硬件支撑。”方向说,有了计量基准、标准物质和测量仪器等,可以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器具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一致性的基础。
此外,根据《方案》,还将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将计量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长久的动力。”方向认为,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可以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产业低碳转型注入有效新动能。
“双碳”标准将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计量使碳排放的监测更为精准,但要减少碳排放,还需要标准的助推。
“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宿忠民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但与‘双碳’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宿忠民坦言。
《方案》提出构建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双碳”标准体系,包括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碳市场标准等四个方面。“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的全面覆盖。”宿忠民说,这些标准将广泛用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领域,而且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除了规范行为,标准的另一个作用是引领发展。先进的标准,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宿忠民解释,标准在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清除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
《方案》提出,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的研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碳清除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必需的,但目前技术和标准还存在较多空白,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协同推进,尽快补齐短板。
此外,《方案》还提出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宿忠民认为,这种标准先行的做法,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
上一篇:燃气锅炉-行业小知识
下一篇:30条锅炉运行常见问题解答